掃墓,即為“墓祭”,也是對祖先的“思時之敬”,其習俗由來已久。是指到墓地祭祀祖先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先人的思念之情,屬于禮敬祖先、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。按照習俗,一般在上午出發掃墓,掃墓時,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,修整墳墓、培添新土、清除雜草,將食物供祭在祖先墓前,再將紙錢焚化,然后叩頭行禮祭拜。接下來呼市公墓給大家普及一下掃墓的來源:
明《帝京景物略》載:“三月清明日,男清明祭祖,擔提尊榼,轎馬后掛楮錠,粲粲然滿道也。拜者、酹者、哭者、為墓除草添土者,焚楮錠次,以紙錢置墳頭。望中無紙錢,則孤墳矣??蘖T,不歸也,趨芳樹,擇園圃,列坐盡醉?!逼鋵?,掃墓在秦以前就流傳了,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,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后的事。一直到唐朝才開始盛行。
中國人講究慎終追遠,與此觀念相適應的有關祭祀活動曾多得不勝枚舉。隨著歷史的推移,這類活動現已大多式微,唯有清明時節的掃墓,傳承至今依舊不衰,因而被視為生命力量悠久的民俗事象之一。一般觀點多認為清明掃墓的習俗是承襲寒食節的傳統,"唐朝以前掃墓,都在寒食節期間。將清明與寒食節相混淆,大約起自唐朝;將寒食掃墓混淆為清明掃墓,大約也只是從唐朝才開始。那么寒食掃墓的習俗又是從何時開始的呢,這又是一個宋代以來就爭論不休的問題。
宋人歐陽修謂:"五代禮壞,寒食野祭而焚紙錢。"(清趙翼《陔余叢考》卷三十)換句話講就是寒食掃墓的習俗是從五代才開始的,而且這是禮制廢弛的結果。其后有人指出,寒食掃墓的習俗至少在中唐時已經流行,根據是憲宗元和七年(812)詔:"常參官寒食拜墓,在畿內者聽假日往還,他州府奏取進止。"再往后,又有人注意到《舊唐書·玄宗本紀》里"寒食上墓,宜編入五禮,永為恒式"的記載,便以寒食掃墓始于盛唐玄宗時作為定論,如《湖廣志書》稱:"墓祭,士庶不令廟祭,宜許上墓,自唐明皇始。"這一結論影響很大,不少介紹清明掃墓的著述都予沿襲。
聲明:文字圖片均來源于網絡,如有侵權請聯系網站管理員刪除。